濕地友善環境推動-以馬太鞍重要濕地(國家級)為例

首頁 > 服務項目 > 環境教育與在地陪伴 > 濕地友善環境推動-以馬太鞍重要濕地(國家級)為例

緣起

濕地具有生態、防洪、淨水與碳匯等功能,1971年於伊朗拉姆薩爾簽訂的「拉姆薩爾濕地公約」要求各簽約國與世界承認人與環境互相依存,用國家行動和國際合作來保護與合理使用濕地。我國內政部2007年公布75處國家重要濕地,續依行政院2010年核定「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計畫(100-105年)」82處在案,2014年新增第83處國家重要濕地,後濕地保育法於2013年經總統公布,於2015年施行。而「馬太鞍重要濕地(國家級)保育利用計畫」於2017年公告完成,為加速落實重要濕地之經營管理及辦理保育利用計畫核定公告之管理方案,中央主管機關逐年編列濕地管理相關經費,並委由地方政府進行縣內之濕地經營管理。

環境介紹 

馬太鞍重要濕地內有嘉農溪、清水溪及芙登溪匯流,地勢低窪,水量無法宣洩而形成沼澤地帶。由於地下湧泉豐富,溝渠池沼密布、水深及腰,是魚蝦繁殖的好地方。濕地早期屬馬太鞍部落的公共區域,部落居民皆可去採集野菜或捕魚,有些人則會在濕地邊緣開墾,然芙登溪的水泥護岸有2米高,導致鄰地農地無法就近取得溪水,僅能依靠大安圳5-9號支圳作為灌溉來源,但大安圳自馬太鞍溪取水口至濕地間有周圍家庭廢水排入之污染疑慮。

◤ 生態資源調查及分析


每季一次陸域調查針對鳥、哺乳、兩棲、爬蟲、昆蟲(蝴蝶、蜻蛉目)及植物;水域調查則針對蝦蟹螺貝類、水棲昆蟲及水生植物進行調查,透過分析優勢種及棲地利用情形,對保育類、紅皮書及其他予以保育物種提出整體分析

◤ 水質檢驗工作及分析


透過照片記錄樣點並採集水樣,針對溫度、鹽度、pH值、溶氧量、導電度、光穿透度、生化需氧量、懸浮固體、氨氮、硝酸鹽氮、總磷、化學需氧量、總氮、亞硝酸鹽及大腸桿菌進行分析,並以陸域地面水體分類標準河川污染程度指數(RPI)進行河川汙染程度判別。

環境管理策略工作坊


透過馬太鞍周邊資源的討論,協助彙整其傳統文化及生態資源,以串連為核心,並提出馬太鞍重要濕地歷年問題以及改善方式後續將蒐集之意見回饋給「花蓮縣水環境改善空間發展藍圖規劃」。

友善生產環境試驗講座 


邀請在地居民、專家學者針對濕地植物延伸發展友善生產環境試驗講座,包括生態教育課程、濕地生物避難所概念及營造操作、濕地植物保種工作操作及推廣三大主題,並針對附近國小進行到校推廣活動。

◤ 濕地宣導品設計及製作


由在地工作室以馬太鞍重要濕地的植物製作植物染布,結合生活、生產、生態三生念製作濕地宣導品,提倡濕地明智利用可作為環境保育,推廣濕地植物復育、保種及利用。

其他協調整合作業


蒐集農改場、農糧署、林務局等相關資料,並將結果回饋在地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