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狐蝠調查與棲地保育

首頁 > 服務項目生物資源調查與應用 > 臺灣狐蝠調查與棲地保育

緣起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自2018年起推動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目標在串聯東西向河川綠帶,連結山脈至海岸,編織「森川里海」廊道成為國土生物安全網,確保生物多樣性永續發展。基於此,花蓮林區管理處自2018年開始執行花蓮區域綠色網絡建置,初步盤點區內生態資源、指認重要棲地及廊道,規劃花蓮綠網重點推動區域,並以「臺灣狐蝠」為保育急迫物種標的。
1989年野生動物保育法將臺灣狐蝠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臺灣陸域哺乳類紅皮書名錄則將其列為國家極度瀕危等級,在臺灣以往已知分布以綠島及龜山島為主,但數量稀少。近年則發現花蓮市有穩定族群活動,更是本島目前唯一穩定發現之區域,足見花蓮市附近都會綠地具有之棲地潛力。又因潛在棲地範圍與人類活動範圍高度重疊,故預期在適度調適與宣導下可達人蝠共存的永續未來。

保護標的介紹 

臺灣狐蝠Pteropus dasymallus formosus為臺灣唯一大型飛行哺乳動物,成體重約340-460g,頭體長約16-21cm,前臂長12-14cm,成體雙翼展開可達1m;身體背部及腹部毛色為暗褐色,頸肩部有一環繞之金黃或乳白色短毛,但因個體差異其短毛顯現程度有時不明顯;眼睛長寬約1cm,頭部吻端突出,與狐狸或犬類頭型相似,因此稱為狐蝠。

◤ 資源調查彙整


透過文獻蒐集盤點並訪談曾發現臺灣狐蝠之觀察者,彙整相關資訊並整理出臺灣狐蝠於花蓮被發現的時間軸及脈絡。


◤ 分布及生態調查


根據盤點歸納團隊過去調查錄之目擊及停棲點位,依評選委員建議,將樣點集中於花蓮市區與吉安鄉近郊,以利掌握花蓮市、吉安鄉內臺灣狐蝠分布。


◤ 排遺與食渣樣本收集


為了解臺灣狐蝠取食及棲地利用狀況,進行白天與夜間調查,將調查期間採集之食渣及排遺送驗,除檢測是否有病毒感染風險,以降低民眾疑慮並維護公共衛生健康,另可透過DNA檢測了解族群分布狀況。

◤ 友善示範區試驗及宣導


擇選花蓮市美崙溪口及北濱公園作為臺灣狐蝠友善示範區的場域,於臺灣狐蝠及民眾活動高度重疊區域,透過教具、解說及發放宣導品,培養民眾相關基礎知識與通報概念,減低人與臺灣狐蝠可能發生的衝突與對立。

◤ 建立臺灣狐蝠拾獲救傷死亡通報處理作業流程


有鑑於花蓮區域臺灣狐蝠拾獲、救傷或死亡情況日益漸增,為使臺灣狐蝠在第一時間能有適當的醫療評估與後續妥善救傷照護,故透過本案發展適合花蓮在地跨部門及單位合作之救傷流程,以利臺灣狐蝠保育推動。

臺灣狐蝠宣導品製作


透過製作宣導品使民眾更了解臺灣狐蝠並建立友善賞蝠觀念。